正确认识生长激素的增高作用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们都百般呵护,千般疼爱,还给予了很高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的身高,自然会让家长们尤为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矮小症患者就有近 3 千万人,且还在以每年 16.1 万人的速度递增。而低于平均身高 10 厘米以上的矮小者有近 1 亿人。这种现状无疑给五花八门的增高药物、助长产品提供了强大的市场。使用这些增高药物有效吗?用了以后对人体是否有副作用呢?
市场上的“增高药”主要是含有钙、氨基酸、生长激素、中药、性激素等这五类成份的药品,这些药品真的会有增高的作用吗?
- “补钙药”,缺钙会限制长高,但是如果不缺钙却盲目补钙,非但不能促进长高,反而会造成高钙血症,钙质还会在脏器沉积,影响脏器功能;
- “氨基酸”,没有研究证明哪一种氨基酸就能让人长得更高。氨基酸只是蛋白质在体内消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吃氨基酸和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蛋,并没有区别;
- “口服生长激素”更是不靠谱,临床上使用生长激素都是用的注射法,如果直接吃进去会被消化掉,完全失去作用,所谓的含生长激素肯定是骗人的;
- “中药”,更是没有办法评价它的作用和安全性了;
- “性激素”确实有促进身高的作用,但这其实是“拔苗助长”的方法,因为性激素还会让骨龄变大,骨骺闭合更快,让孩子提早结束生长,最后的身高反而会更矮。
如上诉所说,矮小症就没有治疗的药物吗?
实际上,矮小症患者大多数可通过药物治疗而长高,关键是要查出矮小症的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矮小,可用甲状腺素治疗;侏儒症,应补充生长激素进行药物治疗;对 Tumer 综合征、慢性肾衰和宫内发育迟缓等非生长性激素缺乏等引起的矮小,用生长激素治疗效果也很显着。
“生长激素”是促进人体生长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对青春发育期前的小儿更为重要。生长激素可刺激软骨,让长骨生长。生长激素是治疗不同原因造成的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的理想药物。说到这里,家长会问,不是说用生长激素治疗是没用的吗?没错,口服生长激素无任何疗效,但临床上治疗矮小症的剂型是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矮小症已经有 30 多年,它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已被临床所认可。
生长激素有粉针剂和水针剂两种剂型。那么该如何选择剂型呢?
首先从疗效上讲,水针和粉针是同一种药品,药品本质无任何差别,只是同一种药品的不同剂型,因此疗效完全相同。生长激素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初品阶段都是以液体的形式存在,因生长激素属于大分子蛋白,其在水溶液中稳定性很差,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运输过程中的震荡、温度等)而发生自身结构的改变,从而严重影响药物的疗效。所以,通过冻干技术抽取生长激素水分制成冻干粉剂,以保证生长激素的结构稳定,这也是为什么粉针剂的有效期远高于水针剂的原因,目前国际上也是采用冻干粉剂型来作为生长激素的主流剂型。
接下来是生长激素的价格。根据我国《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儿科临床规范应用的建议》,生长激素治疗矮身材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疗程通常不宜短于 1-2 年。水针比粉针的价格要高一倍以上,即水针剂治疗半年的费用,应用粉针剂可以治疗一年。说到这里,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结果,粉针剂的性价比要高出水针剂。
生长激素有长效的吗?
2014 年 8 月,国内某药厂宣布,在国内上市全球第一支长效生长激素,长效生长激素每周注射一次,可以减少患者注射的次数,这无疑为广大患者带来了一个福音。长效生长激素一直是生物医药领域研发的一个热点,但迄今为止国外尚无一个生产企业能够成功上市。因为生长激素在人体内是呈脉冲式分泌,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呈现波峰波谷的特点,但长效的生长激素一次性向人体注射一周的生长激素药物,人为地改变了生长激素自然的分泌规律,导致用药患者长期处于高浓度生长激素的环境中, 是否会对患者带来相关风险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患者使用才能发现;长效生长激素还需要面对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长效生长激素的原理是 PEG 化学修饰技术,通过改变生长激素的分子结构,将药物在人体内代谢的半衰期延长,此前国际著名药企——美国辉瑞公司曾投资巨资研发 PEG 化的生长激素,但因临床试验中出现严重的皮下脂肪萎缩而被迫终止上市,其他几家国外的生物医药巨头在长效生长激素的研发上也都折戟沉沙,所以国内长效生长激素如何来证明自己的长期安全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目前国内上市的长效生长激素只经过了1-3期临床试验几百例患者使用, 这对一个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据相关的临床数据显示长效生长激素与短效生长激素在疗效上是相同的, 但长效生长激素比短效的价格要高出 4 倍多,非但没有减轻患者的负担,而且让那些长期需要治疗的患者的治疗费用增加了几倍,基于药物经济学的考虑,长效生长激素目前还不是很适合我国的国情。
综上述所说,短效生长激素的安全性高于长效生长激素,疗效暂时定位相同(临床病例数较少),价格上长效高出短效很多。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短效生长激素的安全性和性价比都远远优越于长效生长激素。